体育学院成立于1972年,历经五十余年发展,目前办学层次包括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学院以“健康中国”“体育强国”战略为导向,紧扣社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学院现有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点1个、本科专业2个(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2022年体育教育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体育硕士学位点顺利通过教育部核验评估,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862人,其中本科生840人、研究生22人;专任教师49人,含教授4人、副教授13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40人,国家级/国际级裁判员20人。近年来,教师主编参编国家级/省级教材18部,出版学术专著23部,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级课题60余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课程建设成效显著,拥有省级精品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优质课程体系。办学条件优越,配备2个标准塑胶田径场、2座综合训练馆、1座跳水游泳馆、1个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心、30多片室外运动场以及省级基础课示范实验室,为教学训练提供了坚实保障。
党建引领铸魂育人:夯实思想根基,培育时代新人
学院领导班子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年均组织理论学习10次以上,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以“604学理论示范寝室”为创新载体,成功开展“湖岸说理”第9季系列直播活动,累计10万人次在线观看,点赞超50万次,相关经验被《湖南日报》专题报道,成为全省高校思政育人的亮丽名片。学生党支部获评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形成“党员带头、全员参与”的理论学习热潮。

(体育学院604学理论示范寝室成员参加理论宣讲活动。)
学院强化班子建设与组织建设,年均开展党课、主题党日活动30余次,夯实基层党建根基。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实行“三校三审”制度,筑牢舆论安全防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征文比赛中获“优秀组织奖”,师生多篇作品获奖,彰显民族团结教育成效。
学院全面贯彻学校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党风廉政专题会议,组织廉洁教育基地参观学习,构建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朗的教育生态,确保立德树人初心使命落地生根。
内涵建设培育英才:聚焦学生主体,深化教育改革
学院将“课程思政”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品德好、体魄强、吃得苦、后劲足”的高素质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构建本专业课程一体化育人体系。推行OBE理念,设立“锻炼与康复”“健康与管理”等方向性课程模块,实现个性化培养;对接湖南“三高四新”战略,持续优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同频共振。

(体育学院教师给国外运动员讲授太极拳。)
先后建成了4门省级精品课程教学团队,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教学团队,湖南省“国培计划2019-2020”中小学体育骨干教师培训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到国内外访问学习,形成了以教学促科研,教学科研协调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专业课程建设稳步推进,突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立项建设了省级一流课程3门,促进了“教学—实践—科研”良性互动,提高了专业课程质量。
依托多个校外实习基地,构建师资型、研究型的分类培养模式,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学生先后获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国家级二等奖1次、省级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考研率连续多年居全省同类院校首位,毕业生以“专业扎实、实践能力强”获高校及用人单位高度认可。
制度保障夯实根基:完善治理体系,坚守质量底线
学院以制度建设为支撑,构建全流程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教育教学规范有序。制定《教学管理工作规范》《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等36项制度文件,落实学生评教、教学督导、事故追责机制,近三年教学零事故,课堂教学评价良好率超90%。严格教材选用标准,新教材采用率达80%,重点推介教材占比70%,筑牢教学质量根基。通过制定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学业考核等全环节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学院内部质量监控体系,采用领导听课、巡考督导、质量公示等举措,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精细化管理,确保各教学环节有标准、可追溯、能提升。

(体育学院在湖南省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佳绩。)
依托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政策红利,实施人才质量提升短平快的外引战略。近三年通过外引内培,完善了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及学缘结构,培育了优秀教学团队1个、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及国际级裁判员教练员12人,联合培养博士生导师8人。建立新入职教师的导师制,开展师德师风专项培训,教师考核优良率达90%,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
特色发展服务社会:彰显办学担当,打造育人品牌
学院立足地方、辐射全国,助力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突出师范教育特色,设置师范教育课程模块,构建“校地”联合培养模式,承办湖南省第二届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2011年至2021年我院学生获省赛团体一等奖4次、二等奖2次,师范技能扎实。
依托湖南省屈原文化研究基地,深耕龙舟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2014年,承办湖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押加、板鞋竞速、高脚等项目比赛;我院学生吴亚东参加男子押加项目76公斤级比赛,荣获一等奖,并代表湖南省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押加项目76公斤级比赛,荣获二等奖,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2022年8月和2023年4月,体育学院再次组队,代表岳阳市参加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团体总分第九名的良好成绩。特别是在球项目获得了2金1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中共岳阳市委统战部、岳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向学校送来感谢信。

(体育学院承担“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援助项目。图为马达加斯加运动员在校训练。)

(体育学院承担“一带一路”国家体育援助项目。图为马达加斯加运动员在校训练。)
近年来,学院先后承接瓦努阿图、玻利维亚、乌拉圭、牙买加、缅甸、萨摩亚、马达加斯加等国家队体育技术服务与交流任务,助力受训国运动员在国际赛事中实现成绩突破,成为中外体育交流的“文化使者”,彰显高校服务国家战略的责任担当。
学院就业质量稳步提升,社会反响良好。近三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超95%,就业地域覆盖湖南、广东、上海等地,中等教育单位就业占比最高,部分毕业生选择升学、入伍或自主创业。用人单位调研显示,毕业生综合素养“非常优秀”率达86.73%,专业知识、团队协作、组织管理能力为显著优势,就业满意度达95.34%,形成“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可度好”的良性循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体育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根本问题,着力培养更多“品德好、体魄强、吃得苦、后劲足”的高素质体育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推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建设教育强国贡献更大力量。(图片来源:宣传部、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