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动态

评估动态

审核评估巡礼⑭机械工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机械类人才

作者:机械工程学院   来源:机械工程学院   时间:2025年05月09日 14:50

   机械工程学院源于1986年岳阳大学设立的机电工程系,是湖南理工学院最早创建的院系之一。学院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机器人工程4个本科专业;拥有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机械电子工程是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机械工程学科是湖南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工程学院党委获评2023年度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

   学院坚持“科技创新+先进制造”,面向国家科技需求,为地方装备制造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防现代化服务。现有教职工58人,其中教授12人,博士30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44人;科研用房约5000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4800余万元,建有中国机械工业“激光磨削复合智能制造与服役性能优化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拥有湖南省“电磁装备制造技术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省级教学平台10个。

铸牢家国情怀,探索“价值引领、多维共融”的综合性育人体系

   课程育人。学院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始终把牢立德树人总方向,将基层党建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以课程思政为育人主线,创建全要素人才培养新阵地,把湖湘文化中追新逐奇、不断开拓的创新精神以及奋勇争先、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构建“公能兼济”的知识能力体系和领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意义。聚焦第一课堂育人主渠道,通过全面修订教学大纲,改进领导听课、学生评教等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指标体系,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良好局面。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课程思政建设课题2项。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及知名人士为学院师生做思政报告。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展示传统农具的现代育人价值。)

   实践育人。学院积极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农耕文化,全力推动志愿服务成果转化,强化学生家国情怀与实践能力提升。组建了“红色文物3D复刻”和“东洞庭湖区传统农耕器具传承与保护”志愿服务团队,利用增材制造、精密加工和激光焊接技术进行岳阳本土红色文物及东洞庭湖传统农耕器具复刻,借助机械制造技术和数字化创新传承保护新载体,成功举办“洞庭湖畔的红色乡愁”社会实践展,引发社会热烈反响;以两支团队为依托的志愿服务项目多次获全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和湖南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机械工程学院教师周宏志博士在湖南城陵矶新港区创办的湖南中瑞科技公司。)

   组织育人。学院着力强化党团组织职能,推动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不断提升组织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一是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大力推进“学习型、研究型”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工程。“劳动立方”工作室获批湖南省高校首批辅导员综合发展工作室立项建设,辅导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项目39项,获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湖南省高校“最美辅导员”、湖南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湖南省高校辅导员“优秀论文”等省级以上荣誉31项次;教师党员获湖南省高校“党务工作示范岗”、湖南省高校“青年教工党员示范岗”、湖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等省级以上表彰多次。二是以党建带团建,推动“三全育人”工作走深走实。大学生社团“爱心社”秉承“一带三促”(党建带团建,促建设、促服务、促发展)理念,以“立足校园、奉献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开展公益性志愿活动和创新创业服务,先后获全国“十佳孝行团队”、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湖南省“十佳社团”、湖南省“芙蓉学子•榜样力量”公益行动奖等省级以上表彰19项次。党建带团建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基层组织活力和育人成效,学院团总支获评湖南省“五四红旗团总支”,氢能技术团队获评湖南省“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学院学生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湖南省高校“最美大学生”、湖南省高校“优秀大学生党员”、湖南省“芙蓉学子•自强不息奖”等省级以上表彰多次;学院党委连续9年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或“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称号,2023年获评“湖南省第三批标杆院(系)党组织”;学院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在省级活动作典型发言,工作事迹被《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

优化资源配置,重构机械专业课程体系,实现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渐进式培养

   重构课程体系。教学改革改到深处就是课程,打破传统课程体系架构,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创新教学模式,重构“多层次平台+一流课程+关联性课程群”为模式的全新课程体系。分析国内外应用型大学机械专业课程设置,梳理机械专业课程与新能源与电磁装备、智能制造等交叉新学科之间的脉络联系,以国家级一流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及省级一流课程建设为契机,搭建基础通识、能力基础、创新创业三平台。

   创新课程群设置。搭建综合训练、创新设计和企业定制三类课程群,各课程群包含5-7门具备典型工程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与湖南中瑞科技等企业合作,量身打造增材制造企业定制课程群,融入“三维造型与模具设计”、“3D打印技术”等课程。与湖南科美达电气等企业合力打造电磁装备企业定制课程群,融入“电磁起重机械结构设计”、“磁路设计与分析”等课程。与三一重工等企业协力打造智能制造企业定制课程群,融入“工程机械设计”、“智能制造应用基础”等课程。凝练了创新设计工程案例100余项,实现三个课程群内课程之间的高度关联,着力培养学生专业实践和创新能力。

(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开展科研交流。)

   构造联动机制。政校企研协同育人,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校生互动、政校企研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和“多方协同、多元评价、多方联动、多赢互惠”的利益共同体。创建以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体的多元考核评价新体系,制订具体评价指标,纳入学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政校企研多方协同育人模式的顺利实施。其他各方也应建立专门的协同育人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调动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协同育人工作的规范开展。通过在高校内外部均建立有效的评价与监控体系,确保协同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走向深入。

尊重塑才规律,构建“创新短课群-聚徒制项目-学科竞赛及双创项目”的三阶递进式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

   科研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以国家及省部级重点项目和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优化整个育人过程,按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将教学体系分为全程多维递进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三个层次。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开设系列学术课程和讲座,邀请国内外学术大师和业界精英进课堂,开拓学生视野,丰富创新能力培养方式。

   创新短课群——基础能力。基于科研项目,政校企研四方协同构建创新短课群,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半学期,小班上课。目前已开设短课群10余项。如复杂装备精密加工创新短课群,包括超薄板冲压成型、纳米涂层、脉冲激光焊接等关键技术;制氢储氢创新短课群,涵盖绿色制氢技术、碳纳米管储氢技术、有机物储氢技术等前沿知识;增材制造创新短课群,涉及高精密复杂金属件一体化成型技术、轻量化与3D打印技术、复杂多孔结构可控构建技术等最新知识。扩展了学生知识领域,开阔了视野。

(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开展教学实习。)

   聚徒制项目——综合能力。结合创新短课群、工程案例及科研项目,每年设置聚徒制项目20余项,包含新能源与电磁装备设计与优化、超精密特种加工新技术、碳纤维储氢罐设计与制造、电磁搅拌装备结构设计及复杂多孔结构3D打印等实践内容。每项招募12-15名学生,通过设计实验、实践等环节,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进一步提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学科竞赛及双创项目——创新能力。主持“十四五”氢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重点研发计划、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等科技项目30余项,孵化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余项、省级项目50余项。2013届毕业生胡优生,获得了“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湖南省金奖、全国银奖,创办了湖南秦发电器科技有限公司,成为了创新创业的典范,并被授予“湖湘青年英才”称号,受到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的接见。近年来,组织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多项综合性竞赛,先后获国家级奖项100余项,省级奖项500余项。

强化协同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对区域经济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及电磁装备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依托地方产业现状,先后成立了湖南省电磁装备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中国机械工业激光磨削复合智能制造与服役性能优化重点实验室和湖南省复杂结构拓扑创新设计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与企业联合申报获批我省“十四五”期间首个氢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经费2020万元)、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攻关、湖南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科技项目9项。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上使用的部分特种钢材的制造过程中使用了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磁搅拌成套设备。“神舟”飞船搭载的太空电磁冶金实验装置由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与区域电磁装备企业全面深度合作以来,结合企业转型,产品附加值大幅提高,岳阳电磁装备行业税后利润率由原来的3.51%增加到现在的8.97%,为岳阳“中国电磁之都”产业优化、发展增材制造以及打造“中部氢谷”、“国家氢能示范城市”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技术保障。

(机械工程学院与岳阳远大热能设备有限公司开展合作。)

   近年来,先后在全国性和区域性教学工作研讨会上介绍政校企研协同育人经验。学院多次与中国石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福州大学等国际一流大学就“多样化人才培养工程”(即创新性研究型人才、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工程应用型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进行研讨交流。沈阳化工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五邑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长沙学院、湖南工程学院、湖北文理学院等10余所高校来校进行专题考察交流,高度肯定了我院政校企研协同育人的经验,认为我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双擎驱动的培养模式值得借鉴与学习。《湖南日报》2025年1月1日以《专业建在产业链上 课堂搬进生产车间》为题,报道了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与中瑞科技的双向奔赴。2018年4月2日,《中国教育报》发表了《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实施“工程能力”培养纪实》的专题报道。

   近五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高达90.3%,签约率达80%,深造率约23%。在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实习的1375人,被录用756人,约占55%。毕业生占电磁装备行业中层技术骨干约70%。涌现出一批典型代表,现任电磁装备龙头企业湖南科美达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兼技术总监的校友陈勇彪,被授予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岳阳市“巴陵青年英才”荣誉称号,第十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湖南中科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的校友唐赛,以爱岗、敬业、创新、求实的精神赢得企业和社会的认可,荣获岳阳市“巴陵卓越工程师”称号,纳入“岳阳市高层次人才”,2024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此外,还出现以胡优生为代表的创业领军人物,被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湖湘青年英才”等荣誉称号。(图片来源:宣传部、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苑煊  初审:郭云峰  终审:司念伟)

来源:https://news.hnist.cn/info/1002/410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