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动态

评估动态

审核评估巡礼⑨音乐学院:把握时代脉搏 创新音乐教育实践

作者:音乐学院   来源:音乐学院   时间:2025年04月23日 17:14

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前身为1972年艺术科文艺班,是湖南省内最早开设音乐教育院系之一。目前,学院有音乐学、舞蹈学、音乐教育3个本科专业。2014年,学院获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5年开始艺术硕士音乐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依据国家新版学科目录,2023年9月,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新入轨为“音乐专业学位授权点”。学位点招收培养声乐表演、钢琴表演、音乐教育等三个专业方向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

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61人,其中本科生821人,研究生40人。全院有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60人,教授6人,副教授13人,博士13人,俄籍教师4人。

学院设有声乐、舞蹈、器乐、钢琴、音乐理论、音乐教育、公共音乐教育7个专业教研室,组建有管乐团、民族管弦乐团、濯缨琴社、舞蹈团、合唱团等多个学生艺术实践团体;为“渔歌(洞庭渔歌)”、“平江民歌”、“楚鼓舞”等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建设有中小学合唱实训基地、教育实习基地、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湘北音乐与舞蹈文化研究所等。立项音乐舞蹈表演教学团队、湘楚音乐舞蹈文化教育教学团队与湘北区域音乐舞蹈文化科研创新团队、新文科项目等。

学院注重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教研业绩优良。近五年,共有15项省部级教研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4项。主持建设省级一流课程4门。教研论文获2021国民音乐教育大会“万叶杯”论文(教案)征集评选“高校在职教师与研究者组”一等奖等。

学院教学场馆使用面积约1.5万平方米,音乐理论课多媒体教室、合唱教室、数码钢琴教室、声乐实训室、音乐欣赏室、舞蹈练功房、小剧院及音乐厅等各功能教学实训场地一应俱全。

学院坚持传承先进文化思想与湖湘文化精髓,践行“三个为本”办学理念,抓住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机遇,培育办学特色,创新与实践音乐教育改革,强化音乐艺术人才培养,有效地满足区域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科学理清新媒体时代改革创新的思路,夯实音乐教育改革的基础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改革创新与实践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全新的契机。学校注重新媒体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综合性融合,科学理清新媒体时代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思路,夯实基于新媒体技术的音乐教育改革基础。

(音乐学院邀请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负责人举行人才培养研讨会。)

学院利用国际艺术教育合作交流平台、湖湘文化教育资源与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基地等,着力开展音乐舞蹈表演、音乐舞蹈教育及湘北区域音乐舞蹈文化的科学研究,获建“湘北音乐与舞蹈文化研究所”,立项“湘北区域音乐舞蹈文化科研创新团队”等,建设了湘北区域音乐特色课程,创编了多项湘北区域音乐舞蹈风格的节目。邀请中国音乐学院等院校教授、学者对《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创编》等研究生课程开展线上研讨式教学,在线解答学生在声乐演唱及钢琴艺术指导等方面的疑惑。在组织师生参加由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举办的“音乐教育方向艺术硕士研究生协作类核心课程建设研讨会”视频会议的基础上,开展艺木硕士核心课程建设系列研讨会,旨在本硕贯通,将硕士培养的先进理念直接引流到学院的本科人才培养当中。针对新媒体时代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挑战,认真修订完善课程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研发校本教材、打造精品课程。

科学制定新媒体时代改革创新的目标,凸显音乐教育改革的价值

学院科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新媒体时代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目标,将新媒体技术充分融入音乐教育之中,让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培养出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三观,凸显了音乐教育改革的价值。

(音乐学院舞蹈学专业学生课堂教学场景。)

学院借助新媒体技术开发一系列深入人心、鲜活丰富的“沉浸式”主题音乐党课;利用红色场馆打造真实场景的“历史课堂”,背景屏幕配合不同历史时期不断切换;录制线上党史故事音视频,打造“视听课堂”,增强真实感与参与度。以视觉、听觉全方位的“沉浸式”课堂让学生身临其境,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之情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培养,激励师生在新时代的奋斗征程中同心同德。举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临湘花鼓戏的教学传播活动,邀请多位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盛宴,感受戏曲文化带来的艺术美感。

近4年来,学院先后立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省社科基金项目、省社科评审委项目、省教科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教师先后在《光明日报》等刊物发表文章100余篇,1篇被人大复印全文转载,快板舞《碧水欢歌》获评“省社科普及优秀案例”,完成科研进校经费512万元。

科学打造新媒体时代改革实践的平台,激发音乐教育实践的活力

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新媒体时代音乐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科学打造新媒体时代音乐教育改革实践的丰富平台,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教育实践活动的热情,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及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诠释使命担当的自觉性。

学院开展多类别的艺术实践音乐会,既丰富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也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舞台实践能力。有效激发“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积极作用,组织学生参加湖南省本科院校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等众多校内外不同层级的艺术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

(音乐学院师生结合区域文化创作演出的舞剧《屈原》。)

2021年,学院分别与岳阳楼区文旅广体局、平江县文旅广体局达成共识,在学院建设“洞庭渔歌”、“楚鼓舞”、“平江民歌”非遗传承基地。师生原创表演唱《江边来了贴心人》、美育改革创新案例分别获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声乐表演唱组二等奖,参加湖南省第四届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三等奖;获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合唱二等奖;《又闻花鼓声》参加第七届湖南省艺术节作品类“三湘群星奖”,获舞蹈类最佳作品奖;参加湖南省第八届高校音乐舞蹈本科专业学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本科生共9项,学生获3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研究生获2个二等奖;参加湖南省第十一届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学院学生获团体总分一等奖、学生3人中2人获个人全能一等奖,1人获个人全能二等奖。

2022年,学院学生参加湖南省青年文化艺术节合唱荣获一等奖;参加湖南省第九届本科院校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本科生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研究生获二等奖1项;参加湖南省第十二届普通高校音乐学本科专业学生基本功展示,获团体总分三等奖。

(表演唱《江边来了贴心人》 演出场景。)

2023年,学院学生参加湖南省第五届高校校园好声音大赛获优秀奖,;参加湖南省第十届本科院校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本科学生获5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1个三等奖;参加湖省第十一届本科院校音乐舞蹈专业学生独唱、独奏、独舞比赛本科学生获得6个一等奖、3个三等奖;曾禹同学获金钟奖湖南赛区美声组三等奖。

学院成立“湘阳木槿”志愿服务团队,深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乡村开展留守儿童音乐教育志愿服务活动,为当地特色文化、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艺术基础教育、大众娱乐等方面提供志愿服务帮助,将所学、所感、所思运用到具体实践中,通过公益实践增才干、练本领、强素质,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诠释青春的担当。团队获湖南省第一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立项。

(舞蹈《又闻花鼓声》演绎出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场景。)

2024年,舞蹈学学生2024年元旦央视跨年演出后接续赴英国、爱尔兰春节演出,客串央视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片段表演。上下学期先后精品剧目表演于江苏大剧院、南京自得琴社、北京正乙祠戏楼,参与舞蹈表演学生84人。“益路同行——东洞庭湖麋鹿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三等奖。

在时代的浪潮中,音乐学院以其坚定的步伐和创新的精神,不断探索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的新路径。面向未来,音乐学院将继续肩负起培养音乐人才、传承音乐文化的重任,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高的标准,为推动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图片来源:宣传部、音乐学院

责编:苑煊 初审:郭云峰 终审:司念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