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理工学院法学院现有法学和知识产权两个本科专业,1个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点,其中法学专业为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下设基础法学、交叉法学、知识产权三个教研室,现有教职工47名,专任教师4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5人,博士学位教师27人,占专职教师的67.5%。学院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包括湖南省高校学科带头人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4人、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团队2个。强大的师资团队为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保障。

(岳阳市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基地在学校揭牌。)
学院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统筹推进法学和知识产权两个本科专业建设,积极探索新文科建设创新模式,与土木工程和信息学科开展交叉联合培养,打造了工程法律实验班、知识产权精英班,面向行业,面向区域,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学院立足新时代法治人才需求,通过构建“一领两促三融”教育教学改革体系,系统推进党建领航、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师资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六项工程,取得了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
党建领航,课程思政特色彰显
学院党委始终坚持人才培养为中心,每年开展党政联席会专题会不少于10次,研究教学发展规划、教学改革、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事宜。近四年党政领导参与听课、巡课累计达240次以上,彰显对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学院打造大思政格局,创新构建了“党建+”思政工作模式,包括6个板块:党建+科学研究、党建+专业建设、党建+学科竞赛、党建+实习实践、党建+就业创业、党建+志愿服务。

(法学院师生组织开展《民法总则》宣传进社区活动。)
学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全覆盖,重点将“守护好一江碧水”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到法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了课程建设、教学竞赛、实习实践等一体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近四年,学院教师获得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奖5项,主持课程思政相关项目11项,发表课程思政相关论文14篇,获批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项。
学院创新构建了“五塑三融”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课程思政部分围绕学科知识点深挖思政元素,并在知识的讲解中融入课程思政。
以赛促教,教学改革多点开花
学院顺应时代潮流,明确了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法”为总引导方向,“以学生为中心”为基本原则,“以学习产出为依据”做标准评价教学效果,以赛促教,切实提高本科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积极推进教研教改。学院出台了《法学院教师教学竞赛促进与管理办法》《法学院课程建设促进与管理办法》,积极推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赛教融合。近四年,学院老师获湖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湖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湖南省一流课程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获批湖南省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3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8项,获湖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

(法学院学子在第六届”志远杯“全国建筑类院校建筑法律文书邀请赛中获佳绩。)
学院发挥科技赋能作用,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和虚拟仿真教学场景,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立体教学环境,运用各种实践实训实验教学信息化平台,形成产教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互动,以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赛促学,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学院出台了学科竞赛、本科生导师制和模拟法考实施方案,通过比赛来促进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闭环。学生2024年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3项,其中获得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竞赛三等奖,第十三届中国WTO模拟法庭竞赛三等奖,全国建筑法律文书竞赛一等奖,实现了国际和国家级赛事新的突破。2024年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3项,省级项目8项,创历史新高。学院持续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生双导师制,2024年法考通过率30.7%,初次就业率86.58%,其中研究生初次就业率100%。

(法学院代表队在湖南省第八届研究生法律案例大赛。)
学院完善鼓励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实践训练体系,系统推进创新创业课堂教学、实践训练、项目培育推广等工作。四年来,本科生累计共获学科竞赛奖项71项,发表论文21篇,立项科研项目33项。科研能力显著增强、实务技能大幅提升,人才培养成效斐然。
师资融通,协同育人齐头并进
学院推进高层次人次引进与现有教师的融通,校外专家与校内教师的融通。学院近四年引进博士4人,两位老师顺利晋升教授职称,5位老师顺利晋升副教授职称,积极开展新老教师师徒结对活动,为新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学院聘请了36位实务导师,有效开展双师同堂教学。学院实施了文化氛围提升项目,为教师创造优质的工作环境。院分工会组织老师们开展了法学院师生羽毛球联赛等文体活动,召开了退休教师荣休座谈会,着力将学院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

(法学院学子在湖南省第八届模拟法庭辩论赛中荣获二等奖。)
学院实施“以学为中心、以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培养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俱佳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法治人才的目标,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探索构建“双师+”体验式教学模式,有效推进了校内外师资融通,打造了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
科教融汇,创新体系靶向发力
学院出台了重要课题申报论证和科研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以高质量科研成果提升教育教学内涵。近四年,学院教师获省级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70余项,CSSCI收录论文近20篇,承办了学术会议4场,创办了南湖法治论坛、南湖法学沙龙、南湖法韵读书会等特色品牌学术活动,学院老师年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30余次,并在重要学术会议上作主题报告,展示了学院科研创新能力和学术影响力。
2024年,学院组建了四个科研团队,并开展绩效考核,学院全年进校经费140.33万元,圆满完成目标任务。学院以科研团队为引领,着力构建贯穿教师教学科研、研究生论文写作、本科生实习实践的一体化创新体系,将学院打造成为师生的创新乐园。
产教融合,实践育人亮点纷呈
学院面向产业和区域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构建校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近年来,学院结合学科专业发展特色,与岳阳市依法治市办、岳阳市司法局共建习近平法治思想研究与实践基地、岳阳市法治人才教育培训基地,与岳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建岳阳市知识产权研究与转化运用基地。充分挖掘校友资源,与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法学院与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共建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
学院强化协同育人,促进本科教育特色发展。学院不断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与地方司法机关、律师事务所、企业等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目前,学院已建立“湖南省政法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5个省级平台,“法治反腐败协同研究基地”等6个教学科研平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院内建有省内一流的政法实训中心,教学科研用实验室面积达940平方米,仪器设备总价值近370万元,为教学和科研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支持,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
产教融合助力学生职业品格养成,养成乐于奉献、服务地方法治的公益精神。目前学院与岳阳市市场监督局、岳阳楼区人民法院等4家司法系统实务部门合作,组建4个调解基地,成立4个学生调解实务团队,4年来共计开展线上、线下案件调解500余件,开展普法志愿服务300多次,覆盖岳阳3区6县,覆盖人群50000余人。(图片来源:宣传部、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