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办公室里雷厉风行的秘书、出版社里下笔如有神的编辑、风雨里追寻事实真相的记者、书桌前挥洒笔墨的作家……十多年来,他们从中文学院毕业,散是满天星,在社会各界发光发彩,甚至成为某些领域里的优秀人才、领军人物,而这背后,或许潜藏着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秘诀。
“汉语言文学专业注重培养什么人才?”近年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早已将“具有扎实的中国语言文字基础”“理解学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具有较强的审美鉴评能力”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中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升级为本科,2005年被确立为省重点专业,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6年获批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2019年入选省一流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一流建设专业。2016年,学院又先后拿下中国语言文学和学科教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点。中文学院专业负责人、党委书记杨厚均提及学院专业建设、学科点培育时说道,“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开辟出一条特色鲜明的专业人才培养之路!
伴一方水土,育一方贤人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2019年3月23日,汨罗江畔,屈子祠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身披古装,站在春风中吟诵《九歌》,缅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汉服的襟带随着学生们的思绪飘扬,婉转悠扬的琴声和着铿锵有力的朗诵声飘向远方。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致力于将地方文化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间被本土文化感染、熏陶。课上,老师们引入本土文学作品,与学生们谈古道今、辩说天下,将古典文字转化为实际文学效能,让学生听得懂、学得通。课外,学院还会不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号召同学们踊跃参与楚辞研创社、南湖讲坛、南湖学堂、诗骚读书会等活动,以此来开阔学生眼界,让他们获得文学现场感。翻开中文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可以看到地域文化的融入恰到好处。为了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品格、知识涵养和形象气质,学院特别开设了楚辞鉴赏与诵读、杜甫与湖湘文化选读等相关课程,主动引入以屈原、杜甫、范仲淹、左宗棠、韩少功、岳阳楼、君山等文化符号为内核的湖湘地域文化,丰富课程内涵。学院同时也推出系列一流特色课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训练,充分发掘屈原文化与湖湘文化资源,通过课内课外联动、理论实践结合,学生们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极大促进了地域文化向外拓展。
汉语言文学专业负责人杨厚均与学生探讨学术问题
地域传统文化的根源往往要在传统文学作品中追溯。为了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研读古典文学作品的能力,学院特别设置了“原典精读”方向供感兴趣的学生专攻,在该方向下开设中国古代文学经典选读、中国当代文学经典选读、儒学元典精读、传统语言学文献选读、文论经典选读等课程。学生们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漫游,作品长期积淀的古典、悠久、浑厚的文化气质,优秀的地方文化精神悄然浸润每个学子的学习、生活……学院也通过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传承湖湘文化做出了显著贡献。学院先后获批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和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学生科研课题;完成了《寻访屈子文化园,助力文化振兴》《基于文化旅游视角下的中国屈子文化园创意开发研究》等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在《汉字与文化》《文学教育》《现代语文》《北方文学》等省级刊物上发表《韩少功与屈原》《范仲淹诗歌的忧乐情怀及其思想渊源》《论连尔居的寻根情怀》等屈原与湖湘文化专题研究系列小论文;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文学教育研究论文大赛二等奖、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优秀成果一等奖、湖南省语委语言文字优秀论文一等奖等奖励和荣誉。
汨罗江畔,屈子祠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身披古装,站在春风中吟诵《九歌》
“打造自身的文化内涵,对古典人物进行解读,对文献作品进行阐释,让学生能说会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杨厚均表示,挖掘地方文化,以传统文化孕育人才,已然成了该专业的一大特色,也足以让学院在中文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高地”上占据一席之地。
一丝不苟钻学术,德艺双馨育人才
2020年,一部报告文学作品《我和我的二本学生》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作者黄灯现就职于广州的一所二本院校, 1992年她从湖南理工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之后,辗转求学于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但她在采访中说,在湖理中文系求学的时光,是她人生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汉语言文学专业一直十分重视对学生写作、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近三年来,在省大学生写作赛、征文赛中获奖53项,学生在《散文选刊》等国家级刊物发表作品500余篇。在省级演讲赛中获奖10余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7项、省级项目15余项;挑战杯、互联网+入围省赛国赛,“发现乡村”社会实践连续三年获团中央表彰。
这些丰硕的育人成果背后,是强大的师资力量作为驱动力。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专任教师47人,包括教授19人、博士26人、作家2人,其中不乏有中学语文教研经历的双师型教师、省教学名师、省人才工程人选、省青年骨干教师、省教学能手等。学院以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的方式,引进作家、学科带头人和优秀博士,聘请一线教师、韩少功等作家及知名学者、行业专家进课堂,打造出一支全面多元的教师团队,并以此为依托,形成了特色教研组和课程群。走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堂,每一门课都风格迥异,老师们在课堂上或风趣幽默,或严谨考究,他们以过硬的专业功底,为理论知识赋予鲜活生命力,学生们在课堂上享受酣畅淋漓的思想碰撞,对文学的热爱之火被瞬间点燃。中文学院大二学生何鑫胜提起古代汉语老师肖峰就钦佩不已,“肖峰老师每个学期都会让我们抄写古文和经注,不但让我们抄,他自己也跟着一起抄,让我们心服口服,没有怨言。而且每隔一段时间就在QQ群和我们交流心得,一学期下来真的认识了很多古文字,这些生涩的知识都悄然地装进入了我的脑海里……”。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正在与学生们谈古道今、辩说天下
学生提到的这位肖峰老师,不仅教学有道,学术成就也十分突出。他主持完成了1项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参与1项在研国家重大招标项目,获得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市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有很多个“肖峰”,雄厚的师资力量已然成为了中文学院的育人招牌。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激发专业教师的科研活力,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育人水平,学院也积极邀请外界专家学者来校举办讲座,进行学术研讨。2017年10月16日,秋风中夹杂着南湖的水汽,迎面吹来满是文学气息。湖南理工学院在这天成立了韩少功研究所,对韩少功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成就“齐拢”、“收兜”,在湖湘大地掀起了研究韩少功的热潮。2021年,“韩少功与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湖南理工学院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单位与高校的7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岳阳,对“韩少功及新世纪以来汨罗江作家群”现象进行了深度解读,中文学院多位教师也踊跃地参与其中,“韩少功”热从湖湘走向全国。
近年来,学院推出专业教学与学术研究双联动,已然形成了一条由学术研究产出学术成果,再将学术成果转化为课程教学资源,以充实课程内涵的闭环链条,科研育人成效彰显。杨厚均谈及以学术研究驱动学科发展时说道,“专业教师通过研究韩少功以及汨罗江作家群的文学作品,以汨罗为文学源起地,提炼出当代文学创作的语言特点,为古词、古音的记录提供素材,增多了学生学习语言的样本。”专业建设与学科研究紧密结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学术人才不断涌现。
中文学院打造了一支全面多元的教师团队,并形成了特色教研组和课程群
三尺讲台展风采,师范育人担使命
从引导学生学到指导学生说再到教会学生写,培养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是学院师范人才培养的目标,“这些技能对于他们未来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意义重大。”为此,中文学院构建了一套提升“口头表达、写作、师范技能”的多模块、多层次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课堂始终是学习与掌握知识的主阵地。“母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鼓励学生表达”,学院开设普通话与教师语言、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等特色课程让学生熟悉母语;以“课程+讲座+比赛”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提供多个母语表达的试炼场,勉励和支持学生提升母语表达能力;再通过工作坊式教学,建立创意写作基地,开发“南湖文苑”写作平台,引导学生将母语表达转化为写作能力,进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中文学院举办2021年学生三笔字比赛
课堂之外,是实践技能培养的主战场。在湖南省首批高中语文教师的国培基地里,学院建立起语文教学名师联络网,邀请语文教学名师讲课,学生们通过观摩,学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四实习之前,学院还会开展实训技能培训,确保学生表达流畅、思路清晰、板书美观,进一步夯实师范生的专业功底和提升教师技能综合素养。在实习培训中设置考核标准,学生需要在实习结束前上一堂“示范课”,通过生动的手部示范、图文配合,完整呈现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与学再到实践的方式,也为师范生们后续的实习、求职打下了坚实基础。专业实习期间,中文学院的学生在学校统筹安排下,在各个教育实习基地集中进行实习。指导老师会实地走访、跟踪调研,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评估,以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实习任务。
学院种下希望的种子,续以耐心和用心浇灌,长年累月,终成硕果。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资格证达标率近乎100%,专业初次就业率为85%,年终就业率达95%。毕业生对学院教育教学工作总体满意率为95.2%,普遍认为专业学习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用人单位对本专业的毕业生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的评价更是普遍向好,“有情怀、功底扎实、应用能力强、教育教学水平高”等评价居多。
近年来,在基础教育界,一批优秀校友崭露头角,他们在离校后逐步成长为中国教育界的领军人物:有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的全国教育系统模范郭玉良;有获得“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的王春;还有被誉为“才华横溢的博客达人”、生命语文的倡导及践行者的吴春来等等,他们都是杨厚均眼中顺应时代需求、专业基础本领过硬的师范人才。
一字一世界,一语一乾坤。在未来,中文学院将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在古典的文学语言中摸索、汲取,在动人的文字音韵背后探寻,将专业向外扩展,向内深化,以笔墨抒写新的篇章。